101/6/23-端午節

 

過ㄌ端午吃過粽子,將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天,以下有篇專人寫的完整原由請參考~~~~~

 

以下粽子不是我做的拉,我沒那麼厲害啦我只負責吃

 

 

北部粽,這是老同學昭君媽媽跟他阿姐當然也有我這位好同學辛苦的愛心在裡頭,感恩ㄚ~~~每年都讓你辛苦的包然後我努力的吃~~就歹勢ㄋ

 

自己包的就是有媽媽的味道,雖然累到半死,尤其是包北部粽,米是要一直炒一直炒一直翻,炒熟在包,真正是

 

炒到手快斷!年年喊著粉累不包ㄌ,還是年年一到時間照包老同學你就認份點嘿!乖乖的聽阿母的話,阿母

 

說作你就作就是ㄌ,這樣我才有好吃粽子可吃我會吃在嘴裡感動在心裡

 


 

再來介紹這是南部粽,這是我老公的同事也是住同棟大樓的好鄰居,我們家也是每年必吃他家的粽子,只要

 

他有包一定有口福,南北粽米的部份作法不一樣,包出的粽子的口味也有些許不同,南部粽比較濕,北部粽比

 

較像油飯比較粒粒分明,都很好吃!

 


 


 

 

 

※剛好在網路搜尋到一篇有關端午節慶原由的文章,po上供大參考

 

端午習俗

 

 

 

魏水明資料提供

 

 

 

◎龍舟競渡
 

 

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是端午節主要民俗活動。清.錢琦〈台灣竹枝詞〉:「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

 

 

 

處捷當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常見〈歲時歌〉:

 

「五月五,龍船鼓,水裡渡」、「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

 

「五月五,看撐渡」、「五月五,西瓜排甲滿街路」;廣東潮汕也流傳類似歌謠:

 

「五月五,龍船仔,滿溪櫓」。靠近海口廟宇有「迎龍頭」(俗稱迎龍船頭)遶街習俗,《彰化縣志》:「先是初一日,以旗鼓迎龍頭,沿門歌唱:曰:採蓮,所唱即採蓮曲也。」,居民聽到「龍船皷聲」,紛紛摘取插在龍頭台上

 

 

 

之榕葉。

 

初五正午,敲鑼打鼓,沿途民眾鳴炮禮拜,擡龍舟到河岸,並鳴鑼舉槳,表示「接龍船」歡迎之意。龍舟競渡前,都請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進行「祭江」與「龍頭祭」儀式,在龍頭「上紅」(披紅彩帶)後,

 

 

 

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爲龍頭眼睛「開光點眼」;在賽過龍舟後,還有「送水神」和「謝江」等儀式。

 

 

 

 

 

午時水與俗諺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諺語:「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午時水飲一嘴,較贏補藥吃三冬。」、「洗午時水,無肥亦美」,所以民間端午節有取井中「午時水」的風俗;

 

傳說端午節正午所汲取的井水,可以久藏,民間也俗信「午時水」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每年端午節,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取午時水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中國俗諺中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台灣俗諺:「還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客家俗諺:「未食五月粽,襖袍唔入甕。」、「食了端午粽,再將寒衣送。」、「未食五月節粽,棉襖唔好入甕。」;意指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端午吃粽子後,歲序才算正式進入夏季。

 

 

 

 

 

飲雄黃酒、祭祖

 

        過去端午節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大陸民間認為喝雄黃酒(台灣並無此習俗),可以降瘟解毒,把雄

 

黃酒塗在額上或耳朵,能 防蟲健身;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寫一「王」字(俗稱『畫額』),取不受百毒

 

侵襲、保命長生之意。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相傳在端午這天吃桃子、茄子、菜豆,身體會更健康且長壽,

 

諺語:「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食茄肥到會搖,食豆活到老老。」。端午節正午,還有豎立雞

 

蛋、硬幣的習俗。端午節,中午之時要備粽子、牲醴、酒、焚香、燒紙、放爆竹等來祭祀祖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芙萍kitty 的頭像
    芙萍kitty

    芙萍kitty

    芙萍ki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